我們的信源——文化溯源
歷史,徐徐展開,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太陽紙業波瀾壯闊的奮斗畫卷。
每一次關鍵事件,每一個關鍵人物,都猶如一顆顆珍珠,在歲月的長河中鉛華洗盡,璀璨奪目;每一個成就,每一項殊榮,都有如一座座豐碑,銘刻著太陽紙業披荊斬棘的堅實足跡。
同時,太陽紙業從羽翼漸豐到鵬程萬里的發展歷程,也見證了太陽紙業文化的沉積與淬煉。
不忘初心,方得始終。
晨光初現的太陽:艱辛起步 創業發展(1982—1992)
上世紀80年代,太陽紙業創立,老一輩太陽人在技術落后、裝備低檔的條件下蹣跚起步,艱苦創業,歷經兗州縣城關公社造紙廠、兗州縣造紙廠、山東省兗州市造紙廠的三次變更,企業規模初具,蓄勢待發。
創業之初,企業只有30余人,既無資金購買設備,也不懂造紙技術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,老一輩太陽人白手起家,從最初購買廠家淘汰的紙機部件、在廢鐵堆里找零件,到購買制造廠烘缸,自己設計、自己焊接、自己拼裝。大家摸著石頭過河,背著煎餅、咸菜到最近的泰安造紙廠學習造紙技術,然而大半年一直生產不出紙來。李洪信帶領著團隊始終不放棄,不斷學習技術工藝;寒冬臘月漿料易凝固,他穿著棉衣帶頭往漿池里跳,用身體攪動漿料。憑著不服輸的拼勁,企業終于生產出了第一張紙。
李洪信先生誠懇、饑渴地尋找核心技術人才,最先加入企業的是原魚臺造紙廠的退休工程師王謙洛,在他的指導幫助下,企業生產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包裝紙。之后,相繼引進原民豐造紙廠退休廠長李士剛和設備副廠長王良德,兩位的到來,為太陽紙業的技術和管理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•
1985年,出于互惠互利,太陽紙業與青島造紙廠聯營,學習先進技術,引進國企的管理模式。經過不斷地抓技術、強管理,太陽紙業于1992年成功晉升為國家二級企業。
這個時期,老一輩太陽人出于樸實地尋求出路與發展的精神,摸著石頭過河,用雙手與汗水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太陽紙業的第一塊基石,并通過聯營合作的方式探索出了企業發展的雛形,此時的拼搏,是后來“雙手改變命運” 理念形成的思想原點。
冉冉而升的太陽:穩步提升 規模擴張(1993—2005)
90年代初期,乘著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春風,太陽紙業迎來了寶貴的歷史發展機遇。通過對國家政策的不斷學習、對形勢的不斷研 究,李洪信先生決定引進外資發展企業。引資團隊李洪信、白懋林、陳昭軍等歷經波折與艱辛,經過堅持不放棄的努力,終于拉來了第一筆資金。此后兩年多的時間里,太陽紙業分別與美國、加拿大、香港建立了4家合資企業,解決了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問題,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技術和管理水平,打開了更為廣闊的市場。
1993年,合資企業太陽紙業有限公司成立,在總工程師李士剛、副總工程師王良德的技術指導下,太陽紙業作為國內首家利用國產設備生產的高檔涂布白板紙,質量與進口設備生產的產品相媲美,深受市場歡迎。白板紙的誕生昭示著太陽紙業在技術、管理、品牌方面上升了一個新的檔次。
在首任總工程師李士剛的舉薦下,董事長李洪信先生三年誠邀、三封信力請,1999年,造紙行家應廣東先生正式加入,為太陽紙業翻開了嶄新的篇章,產品檔次提高至與國際接軌的高檔水平。太陽紙業“新三顧茅廬”高薪聘請人才的故事在全行業不脛而走,引起轟動。
這段時期,太陽紙業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術、資金、管理和規模優勢,通過節省投資和對資源的高效利用,打出了一系列低成本擴張的“組合拳”,相繼對多家企業進行資產重組、兼并、租賃收購、技術入股;與之同時,大力實施技術改造和新上項目,每年投入10多億元,并多次打破國際同類紙機安裝、試車速度新紀錄;班組績效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提升動作也取得了一定的實效。
在此階段,太陽紙業逐步確立了主導產業體系和業務板塊,不斷完善公司管理,企業取得長足發展,躋身中國造紙第一集團軍,完成了從山東省兗州市造紙廠 、山東太陽紙業集團有限公司到山東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變更,股份制改造正式完成,為上市做好了鋪墊。
磅礴而起的太陽:上市拓疆 高速成長(2006—2011)
2006年11月16日,太陽紙業在深交所上市,成功登陸資本市場,拓寬了融資渠道,增強了企業抗風險能力,企業發展進入新階段。
2000年以前,美國國際紙業一直在中國尋求最好的白卡紙制造企業作為合作伙伴,由于太陽紙業白卡紙在中國市場一直處于領先水平,雙方經過多年的了解、溝通、協商,于2006年達成合作。隨著萬國紙業太陽白卡紙有限公司投入運營,太陽紙業正式開啟了國際化戰略發展階段。 2008年6月,太陽紙業老撾有限公司成立,“走出去” 的國際化戰略正式實施。
2008年以來,面對國家宏觀調控與金融危機,太陽紙業堅持成本優化戰略,最大限度地減少各項費用,同時以低成本的固定投資,贏得優勢,占領先機。12月份,太陽紙業看準形勢,果斷出擊,在全行業紛紛壓縮投資規模、取消訂單的大勢中逆市而上,訂購了年產30萬噸高檔環保輕型紙生產線,節省了9億元人民幣,并創造了兩項“世界第一”:當時全世界漿紙行業訂購的唯一一臺紙機;全球首次把鋼帶式壓光機應用在文化紙機上。
研發創新方面,太陽紙業提出了“一個中心、兩個加快”的戰略思路,以科技創新為中心,加快原料結構調整和產品結構調整,加快實施“走出去”戰略,建立老撾林漿紙一體化產業基地。這段時期,太陽紙業強化了科技創新的主導地位,并于2011年開始了產業升級的探索,加大了對新產品、新技術的研發力度,同年下半年成功開發出溶解漿系列產品,成為國內首家規模生產溶解漿的企業,其采用的連蒸連煮的工藝為世界首創;利用技術優勢開發的低克重銅版紙,也成功打開了日本市場。
環保方面,2007年,太陽紙業建設的中水資源化工程完工,外排放廢水出境水質COD達到30mg/l以下,遠低于國家排放標準要求,用于城市綠化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,可封閉循環使用,為全國首創。2008年初,太陽紙業新建的10萬噸化機漿項目順利投產,這個項目實現了林漿紙一體化向縱深發展,首次實現廢水“零排放”,達到世界領先水平。
在此時期,太陽紙業傾力打造跨國造紙集團,引進多名中高層管理人才,參與全球產業競爭循環,產品結構也開始了向高檔化、高附加值方向的探索與發展,綜合實力躋身世界造紙百強,為企業轉型騰飛奠定了深厚基礎。
光耀東方的太陽:轉型升級 跨越騰飛(2012—至今)
2012年,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進入到轉型升級期,太陽紙業迎來了更大的挑戰和機遇。
經過前期對產業升級的成功探索,太陽紙業在2012年提出并制定了企業 “四三三”發展戰略。在堅持造紙主業不變的基礎上,開始進軍生物質新材料和快速消費品領域,把生物質精煉、生活用紙“快消品”作為新的發展方向。這時期太陽紙業先后淘汰了多條落后生產線和附加值低的產品,不斷開發高檔次、高附加值、差異化和細分市場的產品,推出了輕型紙、天然纖維素、“幸福陽光無添加”等產品,市場反應極佳,其中“無添加”系列成為世界上首個不添加干強劑、濕強劑、柔軟劑、熒光增白劑等化學品的生活用紙產品;2013年3月,企業成功從溶解漿水解液中提取出木糖產品,為世界首創,填補了世界空白。
2015年,35萬噸天然纖維素項目順利實施,太陽紙業成為了國內最大、全球排名前三的溶解漿供應商;2016年太陽宏河紙業投產的50萬噸低克重高強度牛皮箱紙板和50萬噸高強瓦楞紙兩種新產品問世,成功進入航空、精密儀器、醫療包裝、電商物流、冷凍食品等包裝新市場,太陽紙業在生物質新材料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。
這一時期,太陽紙業以創新作為轉型升級的驅動力,貫徹“改善就是創新”、“換個方向爭第一”的發展理念,深入推進機制創新、管理創新和營銷模式創新。確立管理模式創新和管理效能提升作為公司戰略突圍的重點工作,2012年始開啟了管理變革征程。這一時期太陽紙業持續推進兩化融合,廠區網絡系統、安防監控系統、企業ERP系統、生活用紙EBR系統等信息化工程逐步覆蓋了公司運營的方方面面。
2015年10月9日,在萬國太陽多年虧損的情況下,美國國際紙業戰略退出,太陽控股集團出于對萬國太陽的感情和對兩千多名員工的責任,決定把股權承接過來。太陽利用本土化的優勢、快速靈活的營銷模式以及扁平化的管理機制,通過雙方資源的有效整合,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、穩定質量,經過短短三個月的艱辛努力,實現了扭虧為盈。
截至2015年底,太陽紙業累計投入40多億元用于環保治理,在產量提高近10倍,利稅增加近7倍的情況下,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減少90%以上。水資源重復利用率達到90%以上的世界領先水平;完成了自備電廠的系列改造,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70%以上,達到了國家和山東省要求的排放標準;固廢基本實現資源化再利用。
此階段,太陽紙業進入中國企業500強,并成功躋身世界造紙50強。
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,太陽紙業既“請進來”,又“走出去” ,現代化、國際化的管理要求越來越高,組織更新速度越來越快,此時具有國際視野的新一代管理者李娜、李魯開始走上了領導崗位。如何傳承太陽紙業的優秀文化、如何利用國際化思維來提升組織、如何構建一個可持續的優秀企業,成為擺在太陽紙業面前新的課題。
這一時期,企業家的管理思維最為豐富,董事長李洪信先生提出了將太陽紙業“建成主業突出、多元創新、綠色環保、管理規范、持續發展的最具成長性的、受人尊重的世界一流企業”的遠大目標,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、員工責任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達到新的高度。